“妈妈,你的肛门还疼不疼?”人类幼崽让爸妈当场“社死”,杀伤力太强了哈哈哈哈
作者:栗子
爸妈研究所(ID:mama_cn)原创首发
01
前两天,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,#原来社死只需要带个小孩#,真的是一下击中了老母亲的心。
“妈妈,你看那个叔叔肚子好大哦。”
“阿姨,你为什么没有老公?”
“叔叔,你没有我爸爸帅,因为你没有头发。”
似乎所有小朋友都会经历一个“大嘴巴”的阶段:看到什么都要大声说出来,直接把内心OS公放出来。
留下一旁的我们尴尬到可以抠出一栋大厦……内心默念:“不是我的问题,不是我的问题,我是有家教的好家长……”
但我相信,这也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烦恼......
@范范Gemini
一家三口去电影院看电影,开始之前我去上厕所,闺女在电影院大厅隔着十多米冲我大喊:
“妈妈,你是尿尿还是拉屎?”“妈妈,你是尿尿还是拉屎?”“妈妈你是尿尿还是拉屎?”
连续喊了三遍我都没敢吭声,实在没办法大声回了句:“我尿尿!”“好的妈妈!”
整个电影院大厅,所有人都看着我们俩……
@丹丹小喵
前几年做了痔疮手术,有次出门儿子当着很多人关心地问我:“妈妈,你的肛门还疼不疼?”
最怕孩子突然地关心……
孩子有时候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不太礼貌的话,比如评论别人长相、身材,或者是身体缺陷,都会让我们陷入尴尬、两眼一黑,甚至当场石化,不知道该如何反应。
导致每次跟孩子出去时,当发现他似乎要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,想要表达自己的高见时,我都恨不得飞过去把他的小嘴巴捂住,把他带到角落先确认他要说什么,教会他适合的表达之后才走回原地。
我自问自己不是这样没有眼色,不讲礼貌的人啊,为啥我的娃在外面就这么收不住嘴呢?
02
《Just Tell Me What to Say》这本书中有写到:孩子在公共场合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是因为他们在“炫耀”自己注意到的不同,想要急切地和我们分享。当某些事情看起来和他理解中的常态不同时,他们觉得非常稀奇,所以一定要说出来。
在这个前提下,作为父母的我们还必须要了解到他们表达失礼的背后,还藏着两个我们忽略了的真相。
1、情商低
当孩子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baby慢慢长大,他的世界开始不断变大,他开始了解观察身边的一切,每次看到觉得新鲜的事情,就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。
不恰当的话语,实际上是好奇心和他们还没有学会怎样共情的产物。
所以不要过分责怪孩子们,对他们来说他们还没有话语伤人的这一概念,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,“这朵花很红”和“这个人好胖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观察总结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和人打交道的智慧——也就是情商,会慢慢的提高,开始慢慢的具有共情能力。
一般比较敏感的孩子,就提高得快一点,说话就显得更成熟懂事。
而有些孩子感知能力比较钝,就提高的慢一点,就显得有点”缺心眼儿”,因为他说话不太过脑,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这个话会不会伤害到别人,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内心感受,或者想要模仿大人或电视里的情节,或者想要刷个存在感而已。
当然,孩子共情能力差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关,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不能经常看到共情和互相尊重的行为,他也很容易缺乏共情能力。
2、爱出头
做一个小孩子总是对世界有一种无力感,好像什么事都不能掌控,可当孩子获得了语言的武器,他就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力量:他可以通过贬低和打击别人,来让自己感觉很良好。
当他批评别的小朋友没公德,那就不就显得自己更懂公德,更有公德了嘛!
人类这些阴暗的小心思,总是会被小孩子运用得如此明目张胆哈……
其实孩子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是个“好孩子”,是个“很酷的人”,这也是他建立自尊自信的一种途径,只不过不该用这种伤害别人的方式。
不要片面地打击他们的表达欲望,父母应该要学会分开辩证:
一方面是孩子的表达欲,一方面是孩子的表达方式。
父母需要鼓励孩子的表达欲,同时,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。
03
好了,即使我们知道了孩子的观察和好奇精神是值得鼓励的;
也能理解孩子真的是无心的。
但这也掩盖不了,每次遇上社死现场,父母第一反应的尴尬,严重的恨不得现场与孩子脱离关系......
究竟尴尬发生的当下,我们到底要怎么应对啊?
Not to do
不要放大自己的尴尬
比起孩子,反应最大觉得尴尬的其实是父母。
我们其实更害怕“没礼貌的父母养出没教养的孩子”之类的评论。
但孩子的无心之举并不反映我们是什么类型的妈妈爸爸,要摆正自己的心态!
不要惩罚、责骂好奇的孩子
虽然有些时候孩子说的话真的让我们非常尴尬,你觉得丢脸,没有面子,但是切记:不要把你的尴尬发泄在孩子身上。
因为孩子一旦遭到训斥,内心产生的理解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:
1、被训斥而产生的失落与自责,对孩子而言可能会产生长久的情感伤害。
2、如果我们训斥或者让孩子闭嘴,这传达了一个信息,他们应该为他们的感知力而感到羞耻,即“提问和好奇心是不对的。”这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,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。
3、更不要逼迫孩子道歉!
在不向他们解释他们做错了什么,并且等到他们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,强迫他们道歉只是教会他们用道歉来逃避责任,不真诚地道歉,这样的道歉只是空话,没有意义。
如果家长真的觉得非常抱歉,自己来和当事人沟通比较合适。
What To do
保持冷静,承认事实
当孩子的话已经出口后,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。
在孩子说出他的想法时,保持沉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做法。
就像孩子在问“那个叔叔为什么没头发”的时候,他们确实抱有疑问。
可以尝试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进行实事求是的对话,蹲下到和他视线齐平的位置,用柔和的语气和他说话,并尽可能简短地解释他想知道的事情。
不要添加过多的情绪,这样的回答既不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,也会减少对被评论人的伤害。
如果孩子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,想要继续深究,可以和他们说:“回家再和你详细解释好吗?”
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共情教育:不要直接对别人的外貌作出某些不好的评价,比如丑,因为这样可能“会让ta感到难过”。
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观察,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,你观察到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,并让孩子意识到因为差异才让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的,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。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包容。
抓住教育时机
当孩子对家人说一些不是特别“礼貌”的评论的时候,我们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来引导。
1、鼓励孩子们专注于内在属性
最好避免教孩子评论一个人的外貌,即便是赞美性的话语。
我们应该教他们专注于聪明、有趣、有才华、勇敢和勤奋等这样表示属性的品质。
2、纠正不良行为
提问和好奇是可以接受的,但嘲笑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的。
如果看到孩子有嘲笑他人的行为,一定要纠正。像嘲笑、指指点点或者侮辱别人都是非常不礼貌的,是不对的。
我们常说童言无忌,确实,孩子的话语往往是无心之言,但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,话语的力量是很强大的,可以伤人也可以温暖人,就看我们怎么使用它。
无心表达,或是恶意嘲讽,这中间的分辨与界限,需要我们用“不怕尴尬”来把关。
一个机智的小方法
之前曾经看到过一个笑话。
当妈妈对孩子说不要指点别人的外貌、这样不礼貌之后,有一天她们一家人和朋友出去一起吃饭,对面的妈妈脖子上有一堆像麻将似的疤痕增生。
女儿一边惊恐地盯着她,一边疯狂地摇晃妈妈的胳膊:“妈妈妈妈,不能说不能说……”
这个替代形容,让我灵机一动:能否跟孩子设定一个“不能说”的代号,既维护了他的表达欲又不那么的失礼?
于是,在某次孩子在电梯里直接说“妈妈,我不喜欢这个叔叔的帽子”的尴尬事件后,我趁热打铁跟孩子进行了一番思想谈话。
妈妈:宝啊,有时候你不可以直接对别人说“不喜欢”。
大宝:为什么呢?不喜欢就是不喜欢。
妈妈:因为人家没问你的意见,还有就是如果没有提示直接就说“不喜欢”让人很不高兴。
大宝:哦~~知道了,妈妈。
妈妈:但我们可以制定一副我们之间的暗号,当你想告诉妈妈你的想法时,我们就是在“交流秘密”。
他对于这个主意显然十分受用,几分钟以后从房间里出来,非常兴奋。
大宝:妈妈我知道了以后gai(自创音)就是喜欢,tai(自创音)就是不喜欢。
妈妈:果然很有办法啊
虽说有一定的“副作用”,例如:
早饭时,我提醒他认真吃。
大宝:瞥我一眼taitai
妈妈:gaigai
gai和tai的对抗,一直到现在......
但是短期内减少了尴尬的发生,而当他的共情能力增强后,自然而然地,尴尬就更加地少了!
自从孩子有了旺盛的表达欲之后,老母亲的内心真的是忐忑不已。
为他丰富的内心活动和表达能力而欣喜;
却也因此而不断陷入尴尬的状况而屡屡抓狂。
妈妈们要有勇士的觉悟,面对自己“社会性死亡”的瞬间。
那些每次回想起来都让你“猛男落泪”的“社死现场”,在未来的某一天,都会成为一个笑话讲出来~
你有相似的“社死经历”吗?
快来留言分享吧!
-END-
热文推荐
作者:栗子。爸妈研究所(ID:mama_cn),研究1-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,是妈妈的教育笔记,是爸爸的带娃攻略,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。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。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本期编辑:栗子
点击【在看】,跟所长保持联系👇